日报周刊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城市之大在于细长江评论 [复制链接]

1#

长江日报评论员鲁珊

一个朋友最近来汉,描述了落地感受:一下火车,扫码、走不同出口、落地检,均标识清晰,井井有条。特别印象深刻的是,因为核酸检测在户外,排队有顶棚,每隔几分钟还喷一次冷雾,一下感受到进入这座城市是安全的,也是体贴的。美中不足的是,从车站出口到排队顶棚下方,有几米距离却是露天的,也就是说,每个人都需要在烈日下短暂排队,而这样的气温,一分钟就会汗流浃背——为什么顶棚跟车站不能无缝衔接呢?

短短几米,一个操作难度不大的细节,让一个踏足武汉的外地人,对这座城市的“初体验”有一点瑕疵,不能不说很遗憾。

另有一件事,持续高温天气中,武汉不少企业、商场、写字楼响应号召,错峰用电。有企业反映,让电于民是应该的,不过停电和来电最好能提前告知,怕的不是错峰用电,而是“突然停电”,措手不及。

这两件事,对一座超大城市来说,小之又小,细而又细。但是,城市之“大”,正在于“细”。一座城市的精细化管理水平、文明程度、营商环境,甚至治理现代化水平越高,富有人文关怀和管理效率的细节就越多,越能以小见大。今夏高温中,有城市在人行红绿灯两侧装上了遮阳伞,网友没有就事论事,而是评价“这座城市管得好”。

老百姓常说“毕竟是大城市”,百姓感受的大城市之“大”,不在大而化之、声势浩大,不在长篇大论、洋洋大观,甚至也不在高楼大厦、大街大道,而在于“细”,在行走、居住、生活的细节感受中,在传导到各种细节的城市管理水平中。

城市的核心是人,归根到底要聚焦于人的具体感受。超大城市,千针万线,“细”到哪里,“细”在何处,哪些地方不厌其详,不厌其细,都应以人的感受为尺度。“高温下排队有冷雾降温”的体贴,“过红绿灯有遮阳伞”的周到,都是照顾到了人的细微感受。就说“下火车落地检”,若能作为旅客把全流程走一遍,就能让服务更体贴、更高效;再说服务企业,若能时时处处从企业感受出发,也就能自然而然把“衔接”做到无缝、把服务做到精细。

更多精彩内容,请在各大应用市场下载“大武汉”客户端。
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